• 当前位置:首页 > 通榆试验站 > 通榆试验站2017年工作进展及展望
  • 通榆试验站2017年工作进展及展望
 
 
 
 
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

通榆试验站2017年工作进展及展望
 
 
 
 
 
二○一七年八月
 
一、通榆水土保持科研示范基地建设的必要性
  吉林省西部地处科尔沁草原和松辽平原交汇地带,毗邻大兴安岭林区,是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、平原黑土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带,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,也是我省增产百亿斤粮和千亿斤粮战略的主要地区。在未来发展上,吉林省西部既承载着再造秀美草原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使命,又承载着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。但由于受地理环境、气象条件及人为活动的影响,使吉林省西部的自然资源开发过度,生态环境破坏严重,主要表现为土壤沙化、盐碱化和湿地、草原退化,并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。
  生态文明建设,关系人民福祉,关系民族未来。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,在我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有可为。我院拟通过建立通榆水土保持科研示范基地,打造水土保持科研试验平台,开展脆弱生态环境改善措施、湿地平原保护持续利用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,提供促进西部生态环境改善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技术、新模式的典型示范,对保障吉林省河湖联通工程顺利实施,加快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速度,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具有重要意义。
  在吉林省西部选择典型地块,建立通榆水土保持科研示范基地,形成以盐碱地改良、退化生态环境的改善措施、特色生态高效经济作物和牧草品种的选育、黑土地保护持续利用技术、困难立地条件植被恢复等研究内容为主,以示范推广、科普教育、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研究示范平台。
  在我院的未来发展中,形成以水保院为中心、中东部杏木基地和西部通榆基地为支撑的发展格局,充分利用两大基地科研资源,与其它学科联合,积累储备水土保持重大科研课题,提高我院科研整体实力、提升水土保持科研地位、促进人才培养。对促进我院长期、健康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二、通榆基地自然概况
  (1)地理位置:位于通榆县鸿兴镇聚富村陈家围子屯,地理坐标为东经123°12′12″~123°12′53″,北纬45°02′11″~45°02′51″,总面积为62公顷。对外交通便利,距通榆县城30km,距113县级公路仅200米,有村村通公路可直接到达。
  (2)地形地貌:属吉林省西部典型的闭流式泡泽地貌,地面高程在139m~145m之间,园区长约1375m,平均宽685m。基地中心为汇水碱泡,最大水深约2.5米,基地整体地形东南高、西北底,相对高差6米。
  (3)土地利用类型:分布有泡泽、盐碱地、退化草原、风蚀耕地及固定沙丘等,基本囊括了吉林省西部的典型土地利用类型。
  (4)土壤条件:风沙土、盐碱土、草甸土、淡黑钙土、沼泽土等土壤类型。能够代表吉林省西部的典型土壤类型。
  (5)植被:园区内植被类型为温带草甸,自然植被主要包括榆树疏林、碱茅盐生草甸、丛生禾草草原等类型;人工植被以栽培植被为主,主要包括高粱、玉米、小豆、向日葵等类型。常见树木主要有杨树、榆树、柳树、李、杏等;常见草本植物主要有虎尾草、稗草、滨藜、碱蓬、猪毛菜、藜、黄蒿、芦苇、蒲草等。
三、通榆基地总体规划
  根据通榆基地的自然条件、西部生态经济建设以及我院科研发展的总体需要,将通榆基地划分为5大功能区:科研试验管理区、水田种植试验区、草原生态植被恢复试验区、风蚀治理试验区、湿地恢复示范区。
  (1)科研试验管理区
位于基地的西北部,面积1.2公顷。主要用于基地日常管理、科普展示及开展相关科研试验。规划建设科研试验及办公管理用房、水土保持监测小区、水土保持科普展厅、种苗繁育温室等。
  (2)湿地恢复示范区
  位于基地的中部,面积13.3公顷。以现有碱泡和周边滩地为基础,规划开挖尾水湖,填筑分隔坝,构成水田(草原)—湿地—尾水湖三级台阶,使流域汇流分级净化,达到良性循环。该区主要探讨以泡泽为单元,充分研判泡泽流域内的所有自然条件,合理配置生态恢复、水土保持、土壤改良和高效经济等项措施,形成容泡泽、湿地、肥沃农田、高产草原和特色经济作物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。并开展湿地退化要素、退化演变过程、湿地植物引种栽培、湿地恢复技术、泡泽流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模式研究等方面的研究。
  (3)水田种植试验区
  位于基地的北部、东北及南部,面积30.0公顷。规划在集成现有盐碱地改良技术的基础上,将区域的盐碱地改良为水田,种植水稻,探索盐碱地生态高效利用集成创新模式。并拟开展盐碱地形成机理、盐分迁移规律、盐碱地改良技术、盐碱地综合整治技术、耐盐碱植物引种栽培技术。
  (4)草原生态植被恢复试验区
  位于基地东部,面积6.4公顷。进行优良水土保持草本植物引种试验研究,规划主要开展草原退化机理、优良耐盐碱牧草引种栽培、高效牧业循环体系建立等方面的研究。
  (5)风蚀治理试验区
  位于基地南部,面积11.1公顷。进行紫斑牡丹、文冠果、红花优良经济作物引种试验研究,规划主要开展风蚀耕地土壤侵蚀机理、风蚀耕地保护措施、特色经济作物引种栽培技术、基于良性生态循环体系的风蚀耕地可控高效利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。
四、功能区建设情况
 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通榆试验站始建于2016年3月,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建设,基地的道路、稻田、旱田、湿地、尾水湖等已初具规模。
  (1)尾水湖工程
  尾水湖是整个试验站盐碱地改良各项技术措施实施的先决条件, 2016年6月-7月,完成了环形尾水湖开挖工程,尾水湖深度2.5米,最大蓄水量4万立方米,能够满足近期稻田尾水及周边区域汇水需求。尾水湖不仅可以接纳稻田退水,也可以发展渔业生产。同时,经过湿地净化和硝化池硝化的湖水,完全可以做为稻田供水使用。尾水湖湖心堆筑成湖心岛,形成乔灌草结合的生态地域,美化环境也为湿地野生动物营造适宜的栖息之地。
  (2)湿地清淤工程
  2017年4月开始对尾水湖周边浅滩进行清淤工作,面积2公顷。平均深度0.7米。清除的淤积土方运至外围稻田,抬高了稻田田面,加大田面与尾水湖设计水位的高差的同时增加了稻田土壤有机质,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。湿地的功能首先是容纳稻田退水,其次是利用生长的芦苇、蒲草等水生植物净化稻田排水携带的盐分,使之达到农业灌溉和渔业生产所需的水质标准要求,循环利用,有效提高地下水资源的利用率。
  (3)以稻治碱工程
  2016年春季修筑稻田7公顷,栽植水稻面积5公顷。主要采取两方面技术:一是以沙压碱技术,二是施用土壤改良剂。盐碱地治理改造稻田已宣布成功,测算水稻总产量达两万两千斤,采取最佳措施田块亩产可达一千一百斤。2016年秋季又完成稻田整地面积10公顷。为满足稻田育苗需求,2016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,修建了三座水稻育苗大棚,完成基础修筑,骨架、棚膜安装工程,面积960平方米,基础为现浇混凝土桩埋设预埋件。2017年春季育7公顷水稻秧苗,栽植水稻面积10公顷,目前水稻长势良好。
  (4)综合利用蓄水池工程
  2016年3月开挖修筑了两个蓄水池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和1500平方米,深度分别为2.5米和1.7米.其功能一是缓解春季稻田的供水压力;二是提高水温,以满足高品质稻米的供水要求;三是兼顾负责渔业,目前放养的鱼类已初见成效。
  (5)管理房及附属设施建设工程
  2016年4月上旬完成了第一期管理房的安装,面积为48平方米; 9月上旬完成二期管理房安装,面积为230平方米。之后又相继完成了照明、供水、下水、地热、滴水檐等附属设施建设。
  2016年10月中旬至11月上旬,修建了单排涵管桥和双排涵管桥各两座。
  (6)试验小区建设
  2017年建造盐碱地改良试验区1.4公顷,试验小区42个;建造淡黑钙土试验区1.0公顷,试验小区28个;风沙土试验区2.5公顷;草原恢复试验区6.0公顷;建沙地植物园0.5公顷。已引种树草种20余种,苗木数量2万余株。
  五、通榆基地科研创新规划
  我们力求在以下几个科研方面有所创新:
  (1)泡泽流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模式研究。探讨以泡泽为单元,充分研判小流域内的所有自然条件,合理配置生态恢复、水土保持、土壤改良和高效经济等项措施,形成容泡泽、湿地、肥沃农田、高产草原和特色经济作物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式。
  (2)特色经济作物引种栽培研究。合理利用西部现有的土地资源,引种栽培特色油料作物,探索西部高端植物油生产资源,主动适应即将到来的食用油市场变化,实现即可以保护生态环境,又能够使土地收益倍增的科研创新。
  (3)盐碱地改良、土壤培肥和草原增产技术;生态、高效生产体系方案的研究。

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 吉ICP备15007926号  联系电话:0431-84608810